國內資訊
編者按
10月29日,國家電投控股公司上海電力發布公告稱,擬投資1.58億元獲得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下稱“上海舜華”)27.8%的股權。同時,關聯公司國家電投集團綜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將投資0.34億元,獲得上海舜華另外6%的股權。伴隨國家電投入主,深耕氫能產業多年的上海舜華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據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國已建成加氫站64座,投入運營57座,待運營4座,已拆除3座。
2007年投入運營的安亭加氫站是上海第一座加氫站,也是我國最早建成的加氫站之一,已持續運營了13年之久。在安亭加氫站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氫能產業早期拓荒的故事。
脫胎于“863”項目
深耕氫氣加注
作為安亭加氫站的研制建設方,上海舜華董事長高頂云日前向記者回憶起這段往事,仍然深有感觸。
據高頂云回憶,“十五”期間我國已經布局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當時主要分為兩個團隊:即以清華大學為主導的燃料電池商用車研發團隊和以同濟大學為主導的燃料電池乘用車研發團隊。大約到2003年,我國第一代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汽車的樣車“超越一號”終于研制成功。
“車雖然有了,但是沒有加氫站,加氫成為難題。” 高頂云說,“當時,沒有任何團隊開展高壓氫氣加注技術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于是在2004年由同濟大學團隊提議,并聯合上海航天發起成立了上海舜華,專業從事高壓氫氣加注及供氫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研發工作。”
為了解決燃料電池汽車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科技部曾于2003年10月啟動了“863”項目“燃料電池汽車高壓氫氣加氣站及供氫技術研發”。上海舜華本是為了完成“863”課題成立的一家項目公司。2005年,他們開發出第一代移動加氫車。2007年,建成了上海首座加氫站。這樣一直持續到2015年,上海舜華團隊基本都是在以科研為主。
從科研走向市場
推動設備國產化
高頂云見證了我國氫能產業的從“無”到“有”,從“冷”到“熱”。伴隨氫能產業熱潮的來臨,上海舜華也從科研逐步走向市場。
2017年開始,上海舜華開始進入快速發展壯大階段,在國內加速布局加氫站,如在大連建成國內第一個70MPa加氫站、在上海金山化工區建成國際上最大的加氫母站,創造了加氫站領域的諸多“第一”。
截至2019年底,上海舜華參與建設的加氫站多達32個。幾乎國內每兩個加氫站中,就有一個是上海舜華參與建設的。
“作為國內持續運營時間最長的加氫站,安亭加氫站自2007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有13年。截至今年9月,總共加氫次數超過2萬次,總加氫量達9萬多公斤。期間,我們積累了豐富的運行管理經驗,也形成了安全有效的管理辦法,這些經驗可以幫助中國氫能產業少走彎路。”高頂云說。
在日前于河北定州舉行的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上,業內人士直指我國加氫站短板所在:作為基礎設施,加氫站數量難以滿足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的需要,成本高企、設備可靠性問題依然突出。
在高頂云看來,加氫站成本居高不下,一個關鍵因素是受制于核心裝備無法國產化。為此,上海舜華多年來專注于核心技術和核心裝備的自主化研發。
“經過多年發展,上海舜華已掌握高壓氫氣供應核心技術,具備提供氫能的整體解決方案供應能力,成功開發量燃料電池汽車車載供氫系統及35MPa/70MPa集成式瓶閥、35MPa/70MPa高壓加氫機、移動加氫車、增壓加氫器等產品,這使得一個標準加氫站成本從依賴全進口設備的2000萬元降低到以國產設備為主的800萬元以內。”高頂云說。
攜手大型國企
搶占發展主動權
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標準的護航。在業內看來,正是安亭加氫站投運為中國固定式加氫站的標準設計打下了基礎。
高頂云透露,上海舜華深知標準話語權的重要性。成立16年來,主編或參編了氫能相關標準15項,已獲得各類專利軟著62項、受理專利60多項。
氫能是一個高技術含量產業。2019年,上海舜華研發投入占比接近11%,這支撐著其開發出更貼切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技術。“未來,在深耕加氫站領域的同時,上海舜華將立足氫能整體利用解決方案和關鍵零部件的研制。”高頂云說。
針對此次國家電投入股,高頂云認為:“國資的入場不僅是競爭,更是合作。這將為市場的良性發展起到重要的基礎作用,促進氫能產業不斷進步。”
來源:《 中國能源報 》( 2020年11月02日 第 10 版)實習記者 韓逸飛